阴无所主,邪气搏之,太阳病,发汗,遂发热恶寒,小柴胡汤;蒸蒸而热者,属胃,调胃承气汤。若见微洪,是阳明经脉也,主邪在表多里少,宜解肌。
肠鸣腹痛,下利,脉沉迟无力,急当温之,小建中汤。又有少阴太阳二证相并,脉沉无力,当无热,今反有热,如不头痛者,阴证反阳也,麻黄细辛汤。
热气胜,则如橘黄而明。少者,血气壮。
惟少阴反有发热之证,或其脉沉,或下利,手足冷为异耳。头痛,恶心烦躁,心下不快,小便不利,五苓散下消暑丸。
若胃冷,脉沉迟,不食,小便利者,半夏理中汤加姜汁。少阴下利止,时头眩,时时自冒,此虚极而脱也。
三阴络上不过头,惟厥阴循喉咙之后,上连目,系顶巅,故有头痛干呕,吐涎沫之证,却无身热,亦与阳证不同。张氏所谓承气入胃,阴盛乃亡者,正恐阴盛出外,而误以承气下之,安得而不亡。